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霍山本地节庆习俗

霍山本地节庆习俗

关键词:习俗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霍山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ahhs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997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1949年之后,新有了元旦、妇女节、劳动节、儿童节、教师节、国庆节等,都由单位安排过;改革开放后又多了父亲节、母亲节、情人节、愚人节、圣诞节,这都是年轻人凑热闹,不当真。传统节日虽受文革冲击,但仍然保留了下来,而且整个社会都非常重视。传统节日是以农历计算的,正月初一(二、三)为春节(三天年),也称过年;正月十五为元宵节;二月初二为龙抬头;二月十二(有的地方是十五)为花朝;三月初三为鬼节;五月初五为端午节;六月初六为半年(漫水河地区为长工节);七月初七为乞巧;七月十五为鬼节;八月十五为中秋节(俗称八月节),九月初九为重阳(老人节),腊月初八为腊八,腊月二十三为送灶神,腊月二十四为小年,腊月三十(或二十九)为除夕(俗称年三十)。另外还有清明节,从二十四节气来,时间或在二月或在三月,不固定;冬至节,在农历十一月间。以上节日最为隆重的是春节、端午、中秋,家人团聚,亲戚往来;其次是清明节,要给过世的亲人上坟;此外漫水河地区对半年比较重视。
除夕与春节连在一起,称为过年,前后近一个月时间。到了腊月,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,为过年做准备。腊月二十三祭灶,送灶神上天禀报一年情况,是过年的先声。这天大人、小孩都吃白糖饼子,传说用白糖饼子粘住灶老爷的嘴,使他不讲坏话,有句歇后语叫:灶老爷升天——好话多讲。吃过晚饭后祭祀灶神,有男人主持的,在堂屋进行,香火桌上焚香点蜡烛,摆两碗饭、三碗菜和酒,击磬叩头祷祝。大多是家庭主妇主持,在厨房进行,锅灶上焚一炉香,点两支蜡烛,摆两碗饭、三碗菜、两杯酒,叩头祷祝。有的地方用盘子摆一块大白糖饼子祭祀。祭祀毕,在灶上灶下各处撒一点剪碎的稻草和泡黄豆。这是马料,是给灶老爷的马吃的。
腊月二十四过小年,也是除尘日,这天要里里外外打扫卫生,晚上吃小年饭,香火桌上烧香燃蜡烛。吃过小年饭便进入过年的程序,大人、小孩不能乱讲话,不能发脾气,以防口误不吉利。讨帐的开始上门,直到年三十。各项准备工作开始,上街打年货,准备大柴,打豆腐,舂米磨面,二十七割古漆”——全家人洗澡洗衣。还没忙彻,不知不觉年三十就到了。
年三十早上,男人要把春联贴好,贴了春联要帐的就不上门了。女人烀肉烀猪头,准备祭祖和年饭。孩子们换上新衣服,放炮竹,吃糖,自由自在,是最快乐的时候,俗语小孩盼过年,大人盼种田。下午男人首要大事是给亲人坟上送灯。砍一根小圆竹,将一头削尖,可插在地上,另一头劈开尺许,成四片,用小棍撑开,再将张开的一头扎紧,成锤状,外面糊皮纸,里面放小灯,过去是菜油灯后来用煤油灯、蜡烛,进入二十一世纪用干电池灯。送灯时要带祭碗子,全是新鲜的饭菜,两碗饭:山神一碗、墓主人一碗,三碗菜:粉丝、圆子、肉,还有酒。敬三遍酒,烧纸钱,磕头,放炮竹,送灯仪式完成。灯放在坟上,随它自灭。送灯的习俗传说起自明朝朱洪武皇帝。他父母早逝不知葬在哪里,除夕这天想起父母,大臣刘伯温给他出主意,让天下给所有的坟送上一盏灯,朱皇帝朝天下一拜,惟他父母坟上的灯还亮着,其他的受不住皇帝拜,全灭了。从此,送灯便传下来。
接祖吃年饭是过年的一个重要项目,也是一年有起有落的重要标志,家家户户都非常重视。时间上有在早晨的,有在中午的,但大部分在晚上。这是根据家族的习惯,漫水河有舒半夜万五更的说法,传说插草为标的时候,有的来得早,有的到得迟,根据到的时间吃年饭,所以时间就不同了。
接祖的仪式很隆重,香火桌上点起两支红蜡烛,中间烧一炉香,香前供奉烀熟的元宝,一边是整鸡,一边是整鱼。这叫荤三牲元宝就是猪头;穷人家用素三牲:糍粑、豆腐和面鱼。下面八仙桌上摆菜肴和碗筷。一切就绪,大门敞开,家主开始祷告,请老祖宗回来过年;漫水河地区有背着椅子出门接祖宗的习俗,一边走一边喊老祖宗回来过年啊!。约摸祖宗回来了,放炮竹,掩上大门,仪式开始。全家肃静,斟三遍酒,盛上饭,家主击磬,男女老少新装整洁朝上三叩首。礼毕,将先已叠好的纸元宝在堂下烧了,仪式结束。接祖的饭菜必须是新鲜没动过筷子的,酒必须是新开封的,方桌必须磨个向,平时桌缝南北顺,接祖时抬成东西横,过后复原。接祖之后,全家喝酒,吃年饭,晚辈向长辈叩头祝福,长辈给红包压岁。年饭要煮一大锅,一直吃到年初三,表示吃的陈压新,图好彩头。年饭不做汤,必有鱼和圆子,表示年年有余,团团圆圆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叶破除迷信,后来吃大食堂,再后来是文化大革命,接祖烧香烧纸等活动被禁止,改革开放后又恢复,但近年已经淡化。
接祖有在公共堂屋集体进行的。同一个家族十户二十户聚居的大庄子,有一个公共的堂屋,称作公堂。公堂由各家轮流值班,每班一年,负责组织接祖、祭祖、开方、送祖等仪式。值班户要准备鞭炮、三牲、香烛等。其他各户用托盘带酒菜到公堂、集体举行仪式,所有男丁都聚集公堂叩头拜祖。
年三十晚上守岁,要烧大火,或烧木柴桩蔸,或烧木炭,大家围火而坐,等待新年的到来。大门两边挂红灯笼,房间全部点上灯,到处灯火通明。小孩提着灯笼,或者拉着兔子灯串门玩耍,口称辞岁。兔子灯笼是用篾子编成。外面糊上纸,下有4个木头轮子,点上蜡烛,是儿童的玩具。妇女或炒瓜子花生,或油炸各种食品,准备新年待客。男人则各行其乐,但一般不串门。有了电视机后,主要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。午夜12点一到,家家户户鞭炮齐鸣,迎接新年。近年有了烟花,更是城乡鼎沸。过去没有钟,都是在天亮出方时放鞭炮。
新年到来,举行接灶仪式,把腊月二十三送上天奏事的灶老爷接回来。新的一年从此开始。接灶仪式与送灶相同。
大年初一称为春节。从初一到初三称为三天年。在这三天里,白天香火不断,夜晚灯火不灭。每天早起放炮竹。年初一早晨开大门叫出方。也叫出天方。仪式是,将香火桌上的香烛烧好,打开大门,放炮竹,用托盘托一炉香,三碗菜,出门向大利的一方磕头然后四方作辑,迎接五路财神。宗族聚居的大庄子共一个大门的,则各家带托盘在公堂集中,由值班管年的带领开大门。五十年代以后从简,开大门放一挂鞭炮,其他仪式都省却。
年初一为了避太岁一般不出大门。民间把太岁看作恶神灾星,根据天干地支排,60个姓,60个名,60年一转。初一出门不能遇到与太岁同姓的人,否则不吉利。与太岁同姓的人也因此忌讳出门。如果本庄子没有与太岁同姓的人,晚辈初一可以出门给长辈拜年。年初二,外甥到舅舅家、女婿到岳父家拜年,要带烟酒糕点一类礼品。初三以后便是亲戚邻里间拜年,见面道声新年好,说恭喜发财之类吉祥话。到长辈家拜年,要烧香叩头,后来逐渐从简,道声好就算了。年初三晚上还年,也就是送老祖宗,烧香叩头,算是重要的仪式。
三天年不能往外倒垃圾和脏水,都用东西装起来,好让分水龙王过年休息,而且认为倒垃圾会倒掉财气。不能打碎了碗碟盆盏一类东西,否则不吉利。如果不慎打碎了,则口中念念有词打发打发,不打不发,以作禳解。不打骂孩子,孩子可以恣意玩耍,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,所以有大人盼种田,小孩盼过年的俗语。有些人家三天年不动菜刀砧板。初七以前不动碓、磨、子、刀、斧、锯等。
初三以后,开始请春酒,邻里间互相请,男人请男客,女客请女客。
正月初七叫上七,也叫人日,早起烧香,放炮竹,晚上点门灯。不出门拜年。俗语有七不出,八不归,初九出门惹是非,说是初七初七不宜出远门,初八不宜启程回家。
正月十三为杨公忌,传说是宋朝杨家将杨老令公的忌日,也是不出门拜年。杨公忌每月都有:二月十一、三月初九、四月初七、五月初五、六月初三、七月初一和二十九、八月二十七、九月二十五、十月二十三、十一月二十一、十二月十九,这些日子诸事不宜,择日子都要避开。当然,这些已经成为历史。
正月间,地方上往往自发组织锣鼓队,挨家挨户拜年。规模大的玩灯,有龙舞、狮子舞、摇旱船、唱花鼓。玩灯的走在路上,大锣大鼓,震天动地;到了人家门前,小锣小鼓配合花鼓、小船的演唱,狮子、龙等,舞几个花式,热闹非凡。每到一户,都有鞭炮迎送,还准备花生瓜子,糖果糕点招待,富人家还送红包,款待酒食。
正月十五,也叫元宵节,是新年第一个月圆的日子。标志性食品汤圆,也叫元宵,全家团聚吃元宵,表示团团圆圆,兴旺美满。另外要吃尾巴座子,三十晚上吃猪头,十五晚上吃猪尾。元宵节早起放鞭炮,烧香燃烛,晚上通宵点灯,处处灯火通明,俗语说:三十晚上火,十五晚上灯。一些地方还有给亲人坟上送灯的习俗。较大的集镇都要组织玩灯。舞狮舞龙舞旱船。
从腊月二十四开场的过年,到元宵节正式落幕,所以有过了正月半,各人寻事干之说。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,事实上一些铺面三天年仍然做买卖(不是大开门),而十五以后拜年的依然不断,手拿镰刀去割麦,家里来了拜年客,只要在上半年初次见面,仍然称作拜年。正月二月农家不忙,多组织文艺活动。城关和诸佛庵有戏台,正月十五以后,都要请班子唱戏。游方的马戏团(方言称玩把戏)也来表演耍流星、钻刀圈等一些简单的节目。
二月二,龙抬头,是各行各业大开张的日子。
二月花朝是结婚的好日子。
三月三是鬼节,给过世的亲人烧纸钱,不祭祀。纸钱晚上在荒郊野外烧,一边烧一边念叨:某某来领钱啊。还要在火堆四周划一个园圈,只留一个小缺口,为的是防止孤魂野鬼抢钱。过去凡烧纸都要跪着,现在不讲究。二月底三月初,野蒿已经长出来,三月三人们纷纷采摘野蒿,加腊肉丁,和米面做蒿子粑粑。传说吃蒿子粑粑可以巴魂,因此相沿成习,以致蒿子粑粑成了本县特色食品。
清明节到亲人坟上祭扫,插标子,烧纸钱,磕头,放鞭炮,并对坟茔进行修整,称作挂坟。标子是用红白黄绿等色纸剪成,挂在坟头作标志。过去有清明前十天,后十天挂坟的说法,前十天挂的是亲人坟,后十天挂的无主坟,后者属于做善事。祭新改要在社日前,叫挂新坟不过社。据旧县志记载,过去还有清明节门前插柳的习俗,现不再有。
五月也作午月,端有初的意思,故五月初五称作端午节。端午节是大节,民间很隆重,子女要看望父母,女婿要拜望岳父母,为长辈做衣服、献美食。还有娘家人买扇子、帽子去接姑娘回门过几天的习俗。标志性食品是绿豆糕和粽子。艾是必备的,家家门前插艾,所以节前几天,集市上卖艾的很多。酒宴设在中午,各家团聚,不请外客。传说,绿豆糕过了端午味道就变了,吃粽子是纪念屈原。民间认为五月是毒月,不给儿童理发,用中药做香包褂在孩子胸前,还有在家里烧苍术、枫树果,以驱温毒。过去还有不在五月翻晒床铺的习俗,后来多不讲究。
六月初六是长工节,又叫半年。漫水河地区流行,重视程度如过端午。
七月初七为乞巧。传说这天夜里开天门,求什么有什么。但很难碰到。传说,有个人居然等到了开天门,轰隆一声,金光四射,他连忙跪下,要求的太多,不知先说什么好,急得两手在嘴上抹,老天会错了意思,让他长了一嘴胡子。其实乞巧是女孩子的节日,乞求上天给自己一双巧手。
七月十五又叫七月半,与三月三一样,是鬼节,要烧纸钱给过世的亲人。过去有七月半放会的习俗,有钱人家请道士做道场,把待孤魂野鬼,称作放食,算是做善事。
八月十五是中秋节,同端午一样是大节,重视程度也一样。标志性食品为月饼,酒宴设在晚上,全家赏月吃月饼。月饼的来历,民间传说,元朝末年,政府规定每户养一个鞑子,老百姓不堪重负,相约八月十五杀鞑子,把时间写在纸上,藏在饼里,称为中秋月饼分送各家,事成后,每年八月十五吃月饼纪念胜利,遂流传至今。过去,外山区有在中秋节夜里摸秋的习俗,年轻妇女们结伴到菜园里采摘瓜菜,不论谁家菜园都可。传说摸到红大椒不害眼睛,摸到冬瓜生儿子,摸至到南瓜生丫头,等等,此俗今已不见。
九月初九为重阳节,《易经》以九为阳,两个九便是重阳。本县习惯在重阳节打糍粑吃。糍粑的打法,先将糯米泡涨,放甑子里蒸成米饭,再倒在碓里舂,或者放桶里捣,直到看不见饭粒子,便成糍粑;将芝麻炒熟,研成面,抆在糍粑表面,使糍粑既不沾手又很香。城关地区有在重阳节登南岳山的习惯。
腊月初八称作腊八,家家户户煮腊八粥。腊八粥的来历,民间有传说:过去有个大财主,看个儿子娇生惯养,好吃懒做。财主死后,百万家产都被败光。到了腊月初八这天,儿子又冷又饿,把粮仓扫干净,只有一碗粮食,有米,有麦,有各种豆子,统统放在锅里,熬了一锅粥,吃完便死了。老人在吃腊八粥时,总是用这个故事教育女女要勤劳。腊八前后开始杀年猪。杀年猪要一刀杀死,忌讳杀第二刀,认为杀二刀预示做事不顺利;杀其他牲畜也忌杀二刀。猪头、颈圈、尾巴座子完整地割下来,腌好,用烟熏成栗红色。猪头又称元宝,年三十晚上祭祖后吃;尾巴座子又叫尾巴盖子,猪屁股上连同尾巴一起割下的一块肉,正月十五晚上吃;颈圈,即完整的猪颈子,留到割稻时吃。本县习惯在腊月间腌制腊肉、鸡、鱼、鹅、鸭,留到第二年吃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2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