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皮日休晚年与西山文化

皮日休晚年与西山文化

关键词:文化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霍山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ahhs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200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霍山,群峰捧岳,秀启人文。有史以来,赞美霍山的骚人墨客数不胜数。如唐代文学家皮日休,晚年隐居霍山,年过七十,登南岳山写下了著名的《南岳山赋》,《中华大辞典》等书亦称《霍山赋》。皮日休把南岳描述得淋漓尽致,含蓄无穷。特别对西山文化的启蒙和发展,影响极为深远。笔者根据《南岳山赋》,利用三年的时间查阅大量的资料,对皮日休的晚年进行考证。古迹虽毁,文化犹存,脱古文明之胎,孕华夏现代文明之脉。对提高霍山知名度,为霍山的文明建设、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,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   皮日休(公元834—约公元907),襄阳鹿门山人,世代务农,家境贫寒,少时多病,字逸少,后改号袭美,体形矮小瘦弱,相貌丑陋,性格孤傲。功名未就之时,隐居鹿门山,自号鹿门子,又号醉士,醉民。在隐居六年中著《鹿门皮氏家钞》九十卷,撰《隐书》六十篇。鹿门山是个隐士荟萃的地方,早在东汉时期的庞德公,唐开元时期的孟浩然都曾隐居过此地,故明代修三高祠以纪念这三位高人。明、清留下来的三块纪事碑都记载有皮日休,他生活饮用的水井及写水井的一首诗还在,足见他过着贪泉代酒的凄凉生活。他非常崇拜白居易,《襄阳人物志》记载:“咸通四年〈863〉年春,离襄出游,”他首先到洛阳石窟,看“堂开洛水,社结香山”的白居易遗址。根据罗宗强、陈洪等教授主编的《中国古代文学史》中记载:皮日休“咸通六年(865),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,次年落第退归于寿州(今安徽寿县),编定了自己的诗文集《皮子文薮》,又次年(咸通八年),他再度应试,以榜末及第。”《襄阳人物志》记载:“次年(咸通九年)游苏州,为刺史崔璞军事判官,常与陆龟蒙唱和,并称皮陆,曾入朝为著作郎,太常博士,出为毗陵(今江苏常州)副使”。他在任职期间,非常怜悯百姓,例如交皇粮“如何一石馀,只作五斗量”,他为民请命,从此官民同斗、同秤。《中国古代文学史》记述皮日休:“大约在乾符五年(878)左右,他参加了黄巢农民起义军,”为黄巢幕僚。起义军经过南征北战,进入长安,《中国通史》记载:黄巢农民起义军“于公元881年元月16日(广明元年1213日)建立大齐政权,年号金统,授皮日休为翰林学士,”“为起义军起草文告、赦书等。”由于黄巢内部分裂,《中国通史》又记载:“李克用率四万骑兵攻入长安,起义军十五万迎战,遭到大败,只好撤出长安,转移到淮河中游地区,攻打陈州(淮阳),打了三百天也没有攻下来,而且损失惨重,黄巢只得下令撤围。”《中国通史》记载:黄巢起义军于公元884617日,在山东狼虎谷被李克用军队包围,黄巢力竭自杀,皮日休下落不明。《中国通史》评论:“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,最后虽然失败了。但他们转战了十二个省区,建立了大齐政权。并且第一次提出‘冲天’、‘均平’思想,把我国农民革命斗争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。”“冲天”、“均平”的政治主张,皮日休是主要的倡导者。他能在封建王朝的唐代,倡导如此政治主张,是了不起的。

   史学界对皮日休战败后的考证,《襄阳人物志》云:“其后,去向不明。旧史说他为黄巢所杀<883>,一说是唐王朝所害,也有说是流落江浙病死,迄无定论。”根据《南岳山赋》的内容及有关史料和历史痕迹,皮日休没有被杀害。黄巢战败时,皮日休刚好天命之年,为了避免缧绁穷途,游览州县山川六年,于公元890年(昭宗大顺元年)到大别山区霍山的,时年五十六岁。他在《南岳山赋》的序中开头就写道:“臣日休以文为命士,所至州县山川,未尝不求其风谣以颂其文。幸上发輶轩,使得采以闻。六年至寿之骈邑曰:霍山,山,故岳也,邑赘于址。”有人对皮日休《南岳山赋》中的“六年至寿之骈邑曰:霍山”的六年,一说是咸通六年,一说是乾符六年,是皮日休到霍山写《南岳山赋》的时间。《中国古代文学史》中写得很清楚:“咸通六年(865),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”,又云:“大约在乾符五年(878)左右,他参加了黄巢农民起义军。”由此可见这两个六年为皮来霍时间与史实不符,若再往前推,更与史实不符。邑,县的别名;赘,根据现代教育学家王力等人主编的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中注释:赘是“连结”、“会聚”、“以接衣食”的意思:于,在;址,地址或山脚的山为之址。这写得很清楚,幸皇上大德为怀,不究往事,还要发车给他,到处可以采风,以颂其文。但他未尝不求其风谣以颂其文。他要到寿州的一个边陲山区县霍山“邑赘于址”,隐居不仕。有人认为皮日休未第之前到霍山的,未第之前绝对不能称“臣”的,由此可推,皮日休是战败后到霍山隐居的。经考证皮日休在战败前,没有机遇到霍山写《南岳山赋》。自黄巢战败后,皮日休的家眷“徙籍会嵇”,至今山东和韩国还有其后裔。

在清代以前,霍山下设:东乡、西乡、南乡、北乡。城西至中界岭及燕子河区域属西乡,全是山区,人们又称西山。其实西山的名字,起源很早,自三苗部落战败后,蛮人部落也随之解体,称“西山蛮”的习惯一直遗传到现在。西山地处吴头楚尾,是个好地方,讲话的语言及风俗与鄂东接近,故皮日休历尽艰辛,到与方丈结缘的古佛堂庙中隐居。隐居后,在庙中授教,年过七十,“如耄而加疾,将杖而奔者”,疾者快也,为南岳山“狂其文,写其状”,是壮士暮年,雄心不已的体现。《辞海》的条目中记载皮日休,卒年“约公元907年(73岁),”这个卒年还符合史实。由此可以断定:《南岳山赋》是皮日休晚年最后的一篇文章,襄阳史志办公室也是这么认为的。皮日休在霍山境内隐居,是否就在古佛堂大庙中度过的晚年。原庙中有一块宋代熙宁五年(壬子)的《遵遗勒石》纪事碑,有皮日休的记载,可惜在改建中被毁,不然是古佛堂的历史见证。我对此进行了调查。民国四年(1915年),古佛堂绅董为地方发展文化教育事业,将古佛堂大庙改建为古佛堂文华小学堂。郑长银老先生是个开明人士,主动捐伍百银元给地方改建小学堂。老先生曾跟长子郑学滔讲过,原纪事碑文的意思是:“黄贼南窜,阴雨连绵,乌云密布,伸手不见五指,皮日休于庙内逗留七日,与方丈甚密。巢败,日休隐居绛帐……葬古佛堂畈龟形地。”古佛堂畈龟形地是古佛堂庙中和尚的墓陵,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中开了大寨田,现在又变成古佛堂小学的操场,当地的老年人都记忆犹新:“龟形背上的一棺就是《皮子坟》。”在开田时,皮子墓中还出土有两个陶罐,杜伦成(村民)收藏,今已捐献,经专家鉴定是唐代陶器,现在正在筹备恢复皮子坟。     

皮日休在《南岳山赋》的序言中写道“至之三日,离邑一舍,望乎岳,将颂之文也”。一舍,古称三十里为之一舍,从古佛堂到霍山城关150华里,他走了三天,离城三十里就看到了南岳山,望其灵秀,才思奔涌,已欲为之赋。从其周围山脉情势及川原旷野局面审视,城西三十里就能看到南岳山,这是理由之一。其二,黄巢起义军攻打陈州失败后,部分起义军到过古佛堂,因淮河中游与霍山连境,霍山又是淮河中游的正南方,不然庙碑不会记载:“黄贼南窜”、“皮日休于庙内逗留七日,与方丈甚密” 的(约884年春)。其三,庙碑对皮日休的记载,纪事碑虽然被毁,但小学堂建成后,为了纪念皮日休为西山文化作出的贡献,启迪后人,在学堂的大门头上边由国民党四十八军军长张义纯亲自书写的“西山毓秀”四个大字,文革期间才涂掉。再则,1974年古佛堂初中扩建时,从古庙基清基出土的一枚刀币(年代太久,一摸即碎)、汉砖来看,古佛堂很早就开发了。校园至今还有棵八米多围的宋代古银杏树,傲立在皖西的边陲,鉴于上述事实,皮日休是在古佛堂度过晚年的。

皮日休少时家寒,青年不得志,对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。在文学创作方面,如《橡媪叹》一诗中云:“……吁嗟逢橡媪,不觉泪沾裳”,对贫穷百姓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。皮日休是继杜甫、白居易之后的现实主义作家、诗人。其著作有《皮子文薮》十卷、《胥台集》七卷、《别集》七卷、《鹿门家钞》九十卷、《松陵唱和集》十卷、《吊江都赋》一卷。他的晚年作品,《霍山县志》上只保留《南岳山赋》一篇及社会上流传的一副《关公联》,在霍山的其余之作,踏破铁鞋无觅处。他在西山授教中,把荆楚文化和徽文化巧妙的融为一体,循循善诱,栽培桃李满西山,使西山在唐末时期就成为文化之乡。他为人师表的崇高风范,一直受到西山人民的崇拜。他的作品广为传颂而不衰。特别西山学子对其作品酷爱至深,视同诸子之经典。在他的影响下,文学创作方面,特具一格,经过几代人的努力,逐渐形成了西山地方文化。其作品的显著特点是:“讲究格律,侧重抒情,贴近生活,与时俱进。”如《双山九老会赋》:“视富贵如浮云,厌听说暮岁登科之梁灏;遭日寇滔天之乱,剩此余生。较子牙钓渭之年,也还不老;任悠游岁月舒长,阅多少英雄淘汰。”由此可见,西山文化的底蕴很深,是徽楚文化融合的结晶,在社会上影响深远。

 西山文化,自皮日休之后,孕育到元、明时,已进入鼎盛时期,如:明代黄养元《我将去之》一文,在社会上影响很深,一直流传后世。在清代有:张鹿鸣、黄湖、曹永宏、汪大策、兰蔚青、丁炽衡、黄本赤、何国 、黄从岳、宋子炯、李清照(男,漫水河人)、黄从浑等学者飞黄腾达,闻名于世。清代后期岁进士倪显道,为民撰文抨击天主教堂的洋神甫侵犯民权的霸恶行为。从此地方与洋神甫的斗争浪潮日益高涨,导致暴发了震惊全国的《张镇金教案》。为发展西山教育事业,1908年,黄栗杪创办高等小学堂,由县魁星局董事何乐吾任首任堂长;孙玉斋任教育长,任教的教师有孙雨航、张朝冠等人,培养了不少人才。如:徐育三、夏泉源、苏大勋等优秀人才。为弘扬西山文化,李晴峰邀请张丹铭、汪国华、杜起熙、何仿之、孙亢宗、黄鹤龄、万尔康、肖赤宗等九位学者创办双山九老茶亭、吟诗结社,洛水流长。1916年由前辛亥革命淮上军中将参谋长、县教育会长黄艮甫等为首,在上土市筹建玉玺楼,把小学堂晋升为狮山中学,有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孙纯五,李辑五、王树滋、何必斋、胡天人、郑普焰等任教,满园桃李芬芳。引导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,有的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功地组织了《西镇暴动》,主要人物有:伍叔和、王胜楷、张有荫、丁楷、刘时佑、卫衍等。同时还在狮山中学创办了《醒狮》革命刊物,宣传马列主义及革命道理,培养了不少人才。如:张远升、何云骝、曾庆皋、饶从峰、纪鸿任、孙栋、黄白丁、刘际全等,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界精英。解放后,狮山中学改为上土市中学,更是英才辈出,有的走向世界,有的为国家铸造辉煌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,上土市老年学校创办了《衡西艺苑》刊物,为弘扬西山文化和老区精神,为构建和谐社会而讴歌。总之皮日休在古佛堂隐居授教,潜心治学,为西山文化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。特别是《南岳山赋》非常新颖,回味无穷,使南岳山更显得:“其秀为春,其清若秋”、“其翠如云”、“丹霞满天”。西山文化作品,一直激励着后代人奋发向上,成为大别山下秀才乡。为传承和发展西山文化,还成立了《西山文化艺术学会》,西山不愧为是名人故里,文化厚地。但西山学者,一直把皮日休称为西山文化先师。

 皮日休是我国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,他的作品朴质刚健,揭露了唐末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,反映了劳动人民遭受压迫和剥削的痛苦。小品文如《鹿门隐书》、《读司马法》、《原谤》,具有比较强烈的战斗性。多采取托古讽今的手法,对统治阶级进行有力的抨击。鲁迅先生称之为唐末“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”。皮日休的作品影响极为深远对于他的生平事迹,历有考证和研究,如:孙光宪《北梦遗言》、钱易《南部新书》、尹洙《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》、陶岳《五代史补》、陈振孙《直斋书录解题》、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》、辛文房《唐才子传》、《宿州志》等。近人考证的有:缪钺《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》、李菊田《皮日休生平事迹考》、萧涤非《论有关皮日休诸问题》、张志康《皮日休究竟是怎样死的》等。封建王朝时期,起义军失败了,就称为“寇”、“贼”等,宋代庆历年间,名士皮子良字公弼,是皮日休四世孙,为了避嫌,可能在江浙葬有皮日休衣冠。写了个《墓志铭》:“吴越时,中原隔绝,乃有妄人造谤,谓袭美堕节巢贼。宋景文喜取小说入正史,公弼欲辨之。”正史已记载,在那宋代的封建王朝,为官必须避嫌。根据《墓志铭》进行分析,江浙可能葬有皮日休衣冠塚。《宿州志》记载:皮日休“流寓宿州以终,墓在濉溪北岸”,上述历史学家对皮日休的考证和研究,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见到《南岳山赋》,故对皮日休的晚年及所终难以求证的。皮日休写《南岳山赋》时,已年过七十,“将杖而奔者”,一天只能走四十里路。不可能流寓宿州要考证皮日休的晚年,必须以《南岳山赋》为主线进行探讨。我为了考证皮日休的晚年,两赴襄阳,得到了襄阳政协及史志办的大力支持,还赠与了重要的历史资料,对皮日休的生平才真正有所了解。皮日休在战败后的六年浪迹中到过宿州,并没有在宿州度过晚年。英山县民国九年县志534面记载皮日休,“于乾符年间,由江右迁英”,经多次考证,所载皮日休迁英年间,是乾宁年间,不是乾符年间。因皮日休在乾符年间,没有时间到大别山这个方向来。若是乾宁年间由霍山到英山,不是由江右迁英,也没有在英山居住,是游览观光而已。但又可证实皮日休晚年,的确是在英霍边陲的古佛堂庙中隐居的。历史有痕迹,民间有传说。他在《南岳山赋》中也写得很清楚:“乃是我号而归于衡,故祝融迁都,命余守霍”。由此可见,《南岳山赋》,是他晚年为霍山留下的最珍贵的经典。因为“霍山之灵哉”,是皮日休“抑有所达而托之”的晚年故乡。

 

 

注: 1、《南岳山赋》来源于霍山光绪31年县志。

         2、鹿门山在襄阳东南方,皮日休隐居的遗址还在。明代还建有三高祠:庞德公、孟浩然、皮日休。

3、引自清同治13年《襄阳县志》第六卷第28页。

4、引自《襄阳人物志》第2829页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2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