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霍山县历史上发生的地震

霍山县历史上发生的地震

关键词:霍山县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霍山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ahhs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516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 霍山县位于郯城——庐江地震带西侧,桐柏——磨子潭深断裂东南段,是安徽省的多震区(石家河、桃源河、诸佛庵、落儿岭、烂泥坳、土地岭、大化坪—线最严重)。从晋惠帝元康四年(公元294年)到1973年,发生m≥4.75;级、烈度大于6度的地震5次,其中6级以上、烈度7——8度地震3次,分别在1652年3月23日,1917年1月24日、2月22日。1917年1月24日发生的6.25级地震,是安徽省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。1951年以来,共发生3——4.9级地震44次,以1973年发生的地震4.5级最大,震群最多,有时一天发生数百次小震。
  650年严重地震实录 
  元顺帝至元二年(公元1336年)一月十二日,县西南北纬31°2′,东经116°1′发生5.25级地震。
  明万历四十三年(公元1615年)三月中旬,地震,逾月不止。
  清顺治九年(公元1652年)二月十日,北纬30°04′,东经116°3′发生5.5级地震,极震区烈度6度。清顺治《霍山县志》记,“(顺治九年)元旦之夕,地震有声,自西南而东北,屋瓦皆坠。十四日复大震。”三月二十三日,县东北北纬31°5′,东经116°5′发生6级地震,极震区烈度7——8度。“床如倾仄,碗碟皆碎,州界石桥(六安、霍山交界处)尽烈,庙中塑像有(断)头扑地似刀截者。”
  清乾隆四十三年(公元1778年)一月十六日,北纬31°4′,东经116°3′发生53〖〗4级地震。清《霍山县志》记,“霍山地大震,日凡数十次,自后间数日辄震,经七八年仍时微震不已。”
  民国6年(1917年)1月24日晨8时47分,北纬31°3′,东经116°2′发生614级地震。极震区烈度8度,等线呈北东向椭圆形态,长轴26.6公里,短轴15.4公里(东至古城、通水灌,南至王家河、大河北,西至落泪红、茅山,北至诸佛庵、新店河),面积250平方公里。持续约两小时,最烈时一刻钟左右。极震区40%的房屋遭严重破坏或倾倒,死36人、伤数百人,同时出现地陷、地烈缝(长的有数十丈,缝内喷水或黑沙)。中华民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刘季辰“民国六年一至三月地质调查报告”称,“(霍山)震力自下而上,屋瓦揭飞,墙壁倾颓,山石崩坠,声如雷鸣。全境人民以死伤闻者约及数十,最烈之处在两南乡之落儿岭。”翁文灏《近十五年中国重要地震记》,“在霍山、英山间坠石有大于一屋者”。1954年,中南区地震调查工作组霍山小组调查称,“正月初二早晨地震,自西向东北,山摇树摆,路上行人立足不定,鸡飞狗走,猪牛惊,鼠奔鸣,塘水震荡,游鱼飞跃,锅台及间壁墙亦有倒塌者。尤以县之西南境为最烈,如黑石渡、诸佛庵、鹿吐石铺、佛子岭等区,山崩地裂,岩石崩坠,墙倒屋塌,压伤人畜者有之。”2月22日11时,县西南北纬31°3′,东经116°3′发生534级(一说6级)地震,烈度8度。鹿吐石铺、桃源河、诸佛庵等地灾情严重。民国12年《东方杂志》第20卷16号载,(震时)“隆然有声,霍山、麻城、罗田诸县境内房屋率多倾倒,感震之地延及数省,六至四十余万平方公里。”
  民国23年(1934年)3月18日,霍山、潜山间北纬31°0′,东经116°4′发生5级地震。21日上海《新闻报》载:“震原约在安徽霍山、潜山间折断层,深度三、四十公里。”
  1973年3月11日16时38分,境内北纬31°22′,东经116°10′发生4.5级地震,烈度6度。震中区落儿岭一些房屋的墙壁出现裂缝,屋瓦掉落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2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